2020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
《遂州印记》第二季
第二集
▼▼▼
何连攀夫妇合葬墓
(完整视频↓)
(遂宁市文物保护所、遂宁市博物馆、遂宁传媒集团和遂宁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
青山有古冢,荒野亦仙乡。
在长达万年的中国墓葬发展过程中,远古的先民们始终相信,亡者故去只不过是肉体形态的消失,而其灵魂则会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式,在另一个不可见、不可知的世界里继续生活着。
这种“视死如生”的观念,
为中国的墓葬文化注入了温馨、祥和、真实的生活气息。
也让那墓冢之上的碑亭雕饰,
承载着人们对远去先人无尽的思念与祝福。
在射洪双溪何家山的苍松翠柏间,
一对仙逝百年的夫妻就静静地躺在那儿,
在精美浮雕、仙草瑞兽的簇拥中,
看明月松风,听清泉石流……
三山翠柏映古镇,双溪潺潺韵新律。
在梓江、涪江交汇的浅丘坡谷间,
双溪犹如一位素颜清丽的小家碧玉,恬静、温婉,静如处子。
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连攀夫妇合葬墓就静静地偃卧于鹤桥村何家山的半山坡上。
循幽静小径而上,长7米、宽4米,封土出露2.2米,由坚实条石层层围砌的巨大古墓出现眼前。
一对雌雄石狮左右蹲守,足下或抚幼狮,或按海螺。高1.7米、长1米、宽0.5米的整体浮雕造型独特,雕工精湛,体态威猛又不失细腻生动;
墓冢两侧,各长1.9米、直径0.4米的雌雄石龙盘绕拱卫。龙头高昂,口衔宝珠,双目圆睁,须发历历;龙身蜿蜒起伏,龙鳞遍覆全身;龙尾昂扬上翘,气势雄浑凛然……
最令人惊奇的是眼前这座高5米、宽2.3米,2柱4间,重达4吨的缸盖石四方碑。
碑亭的正面,第一层檐额上刻有展翅双凤,檐下为龙抱柱。这种“凤上龙下”的雕刻,真实地反映了清末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时代特征。
墓亭的左、右、后三幅碑面上,刻有人物、刀剑、花卉、动物等各种精美浮雕,楣上对联工整、隽永。碑外抱鼓上,刻有墓中先人的生前事迹,以及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
方形台基,角有抱鼓,重檐攒尖顶,顶尖葫芦形……仿木结构的万斤巨石上,32幅精美的吉祥浮雕,与碑亭四方的石刻楹联、优美诗文、厚重抱鼓一道,为我们构成了一片瑰丽华美的石刻艺术世界。
这座占地面积达500平方米的庞大古墓建于何时?
墓中所葬何人?
它又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呢?
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一段逝去已久的历史逐渐拂去尘埃,慢慢清晰地展现于我们的眼前:
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墓室主人的远祖何文渊进士及第,授任御史,巡行视察。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何文渊之子何乔新再中进士,累官至南京礼部主事。父子二人,皆因清正廉洁而名闻天下。在《明史·何乔新》中有着这样的评价:“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乔新学行、政事莫不优,忠勤刚介,老而弥笃……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复以为言,乃赠太子太保。明年赐谥文肃。”
何乔新五世孙何源,也曾于万历年间任刑部右侍郎,秉承家风,清廉如水……
在大明一朝,何氏一族名宦辈出,显赫一时。
明末清初,何氏后人何连攀为避战乱,只身一人远离故土,来到了射洪双溪的白家沟,于此结庐而居,结婚生子。死后,夫妻二人合葬于何家山的半山之上。
山青水秀的双溪古镇,成为了何氏一族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数百年后,已繁衍何氏后人3500余人。为彰显先祖遗德,清朝同治四年(1865),何连攀第五代孙何朝陛于其墓冢上砌石树碑,雕龙画凤,录先祖功绩荣耀,刻何氏清廉家规……
一百五十年前,那块重逾万斤的整型方石采自何处,又是如何运抵这片荒野山岭,我们不得而知。
但那块巨大墓碑的精美浮雕、细腻图案,和遒劲的石刻书法、独特的建筑形式,却我们留下了一座研究中国墓葬的实物宝库,成为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史一件十分重要的证据。
合理的布局、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石刻艺术,更是川中清代墓葬一绝!2018年,这座静卧荒野的庞然墓冢,已被推荐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秀水间的那一座青冢,
不仅是逝者灵魂安然憩息之所,
也寄予了我们对祖辈先贤的感恩缅怀,
凝结成为红土地上一道浪漫、忧伤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