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遂宁生活 > 信息发布
作家李敖去世!他这一生,无非是“说真话,明是非”

昨天上午10时59分,一代才子李敖在台北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83岁。


李敖一生恃才傲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他骂过的人不计其数,但他的离去,却让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


名嘴蔡康永就遗憾地说:“他一个人身上,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他不在,那个江湖就不在了。”



老夫聊发少年狂


八十多岁的李敖,又出了一本自传。


他笑称写多了大书,厌倦繁剧,这一本《八十自传》,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对人生洋洋洒洒的综述,而是用一个又一个“微言大义”的小故事串起自己的一生。


李敖的这种自传方式,体例近似明清文人的笔记体或魏晋时期的士人小说。书不在多,贵在言精,从《八十自传》中,我们再次看见那个嬉笑怒骂、恣意旷达的“狂人”李敖。


李敖是个实在人。


别人一出书,往往依着出版商的策略,一遍遍念叨自己著书的不易、出版的艰辛,他却说这本书是“自庆”之作,只花了四十天就写完,自吹自擂、目无读者。


仅凭这段话就足够让一批自居端正的知识人恼怒——才写了四十天?不认真!自吹自擂?不要脸!但这就是李敖,心大。


他的一生横贯抗战到世纪之交,苦难经历得多了,但他很少兜售苦难,即便出入监狱,他也是笑着进、笑着出。


有人说他自恋到极致。


的确,证明李敖自恋的例子不胜枚举。他在自传里把自己和鲁迅等而论之,又说别人不吹捧自己,他才自卖自夸。


李敖最有名的一次豪言,我至今犹记:

“五百年来中国白话文作家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

他还四处放言,称自己“将成为第一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


结果有人向汉学家马悦然求证此事,马悦然说:“他(李敖)寄给我那么多书,但我一本都没看过。因为要看的太多,顾不过来。另外,我看书习惯自己挑。”


于是有人来批评了。小说家陈村曾公开发文批他:“一个人被单独囚禁在牢里,必须鼓舞自己自上而下的勇气。需要点大话和空话是应该的。李敖的‘大话癖’想必是那时落下的病根。”


无独有偶,另一位作家余杰批评李敖从一个学者变成了娱乐人物,他认为:李敖“由于性格中过于自恋的弱点,使他一直渴望处于镁光灯的中心,于是便开始了作秀”。

……


李敖活跃于台湾,在讲究政治正确的年代,他的大嘴巴却很不“政治正确”。


他敢于揭穿冠冕堂皇的说辞,道出人物与事情的本来面貌。


比如:国民党对于解放战争时期随军赴台的人士,美其名曰“爱国义士”,宣传赴台爱国者的故事,但李敖借父亲的例子戳破了“皇帝的新衣”,原来,他父亲随国民党去台湾,不是为了爱国大义,只是怕自己不去,国民党又说他是“汉奸”。


在台湾,李敖是出了名的政治异见者。国民党一党独大时,他没少说国民党的贪污腐败。


蒋经国改革后,专制的天下渐渐变色,民进党等其他党派开始挑战国民党的地位。但李敖不但骂国民党,对宣传所谓台湾自决的民进党也没好脸色。


他内心认同的是“一个中国”,所以,他不只一次发文抨击台独的荒谬自大。


旧时王谢堂前燕


李敖誉谤一生,但活得潇洒。


古来圣贤皆死尽,唯他李敖喋喋不休。做人猖狂,难免付出代价。


李敖蹲过两次牢房,原因扑朔迷离,有人说是他得罪了当权者,也有人说第一次是他资助台独,第二次是他侵占他人财产,但李敖反台独的立场其实十分鲜明,读过他作品的都知道,李敖这辈子贯彻三件事——反台独、骂国民党、谈恋爱。


他的一生值得书写,跌宕起伏的经历与学贯古今的思想积淀出厚实的生命厚度。李敖写过很多书,字数加起来比梁启超还多,但他的人生比这些书还要精彩。


著述甚丰也给评议者留下难题,他的作品太多了,穷尽多少时间才能看完?


如何从中选出重点,如何对这位大作家总而论之,这是个难题。


其实,这也可以视作李敖对传统人物评议体例的反诘。


你要提炼关键词?那我偏来个泥沙俱下,让你摸不着头脑。你要给我盖棺定论?我就把人生所有复杂性抛给你看,你能否接住其中的分量?李敖是反诠释和概括的。


所以,不要试图用一两个词概括李敖,也不必神话他。


这部《八十自传》里可以管窥李敖如今的心态。


对于身前生后事,他看开了,但他的看开并非不计较,他反对对污浊之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怒斥集体的沉默。


即便头发花白,他的文字仍充满力量,不是“和谁都不争”,而是“一个也不宽恕”。


《八十自传》也是读者回望现当代中国的一个良机。人物传记作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对后人回顾历史发生的真实面貌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李敖丰富的一生恰恰是我们走入中国现当代历史的一个楔子。


在李敖的自传里,那个被浪漫文人描述地自由热烈的三十年代,其实是“中国人最倒霉的年代”,饿殍遍地、民不聊生;臭名昭著的军阀,却比国民党更加礼待知识分子,张作霖在孔子诞辰时还特地脱下军装,换上长袍马褂,跑到各个学校,给老师们打躬作揖;而出卖了外蒙古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原来并不是单纯的美国授意,还出自蒋介石的决策错误。


与宏大历史相对的是细枝末节,后者看似漫不经心,却更能钩沉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生活面貌。


局内人在回忆重大时刻时,多少会受个人立场左右,反而是谈生活的细枝末节更真切。李敖对老北京、太原生活的回忆,对炉子与煤球、胡同小学、基隆码头、日本顾问、台中一中等人、事、地的描述,一点一点地拼贴出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


初读饶有趣味,细细品味,却心生悲凉,这都是动荡历史里的一点苦中作乐,苦日子过多了,活着的人更懂得自嘲。所以俗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


其实,李敖这惶惶几百页的文字,最终不过是要提倡六个字——说真话,明是非。


很多人都说要认真、求真,但真正做到的人不多,别说追求真理,说真话都成了我们时代的稀缺本质,大部分人只是在说“体面的真话”、“不得罪人的真话”。


但一个真正认真的人,他容不得半分矫揉造作,他首先对真理负责,对自己心中的是非公义负责,而不是朋友的脸面、自己的名誉。


李敖这辈子说了很多真话,得罪了很多人,他说的对不对另说,但他的确在践行自己提倡的准则,从这一点而言,他是一位知行合一的知识分子。


说李敖是知识分子,绝非随大流的品评。我对知识分子有严格的标准,知识分子不是知道分子,也不是简单的学者、作家、批评家、媒体人。我们身处于一个阿猫阿狗都能被称作知识分子的时代,却也是有识之士羞于自称知识分子的时代。


有时候,你说一个人是知识分子,人家还觉得你在骂他,被污名化最严重的,就是公共知识分子了,所以有“臭公知”的说法。


知识分子其实是很难当的,最基本的两点,要有思想的洞见和行动的力量,这两点,李敖都具备,他当得起知识分子的身份。


无论是眉眼还是言谈,知识分子李敖都透着股狂傲劲,像一位魏晋名士穿越到现当代中国。


当社会体制固化,环境愈发温吞,李敖的狂傲就显得刺眼。别人说他特立独行,不是他选择特立独行,只是太多人自觉选择平庸。


李敖把自己对“真”的追求覆盖于交友与做事中。交友,他认为真正的朋友是“我疏远了他们、他们仍挺身为真理而公然站在我身边的人”。


所以他一生朋友不多,但个个交情深厚。这方面,他倒是有儒家的风范,《论语》里有一句话,叫“无友不如己者”,朱熹解释道“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君子求在于“我”,而不在于“他”,所以儒家交友很讲究,不仅仅是求一时的欢愉,还要看彼此是否有一个向善的追求,在李敖这里,是是否讲是非公道,有没有对真理的追求。


如果没有,就算不得真正的朋友。


做事,他不会轻易与陈规陋俗妥协,他看到什么,便说什么。


在台湾的几十年,李敖可谓“知识界的恐怖分子”,动不动就搅和了官僚和文化人士的和谐清梦,他素以直言、巧言闻名,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却能戳痛论敌的脊梁骨,颇有二三十年代鲁迅的风范。


他也是一个行动家,不但在政论节目中回应敏感话题,还曾积极参与一些抗议当局不公的活动当中,力图启蒙台湾民众、刺激知识界参评的热情。


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敖还是中国最早一批录制个人电视网络社论节目的人,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设的《李敖笑傲江湖》、《李敖秘密书房》可谓先行者,比《罗辑思维》《晓说》《文茜大姐大》等同类型节目都要早。


今天,李敖已经是驰名中外的作家、思想家,著作等身、轶事流传,但他在现当代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分量仍被低估。


李敖的文字不仅具有洞察力,而且徜徉着率性的幽默,在这一点上,他与钱钟书一脉相承。


幽默是一种难得的境地,容不得半点油滑,说一个段子、编一个笑话算不上幽默,没有充分的涵养和气度,一个人只能装幽默。

此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大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