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遂宁生活 > 影视导读
《复仇者联盟4》:是圆满成功,还是穷途末路?

“我可是钢铁侠。”(I’m Iron man.)


计谋已成功。那个致命的响指也将立刻打响。临死前,托尼·史塔克向着败局已定的灭霸,最后一次得意地说出了这句台词。


钢铁侠,这个漫威电影宇宙的核心角色,和竞争对手DC的门面人物蝙蝠侠,有太多类似之处——同样父母双亡、同样家财万贯、同样用科技技能点提升肉体凡胎。而在与陪伴了11年之久的观众们挥手作别时,钢铁侠也宿命般地选择了蝙蝠侠式的智取和自我牺牲。


不过,与DC式的庄严沉痛不同,他即使是牺牲,也不忘耍个帅;即使是永别,也带着一丝胜利者的轻巧和戏谑。



这一幕难免使老观众清晰地回想起,11年前,托尼惊艳亮相的那一刻。在大战之后,面对着人山人海,他大大咧咧地承认了“我是钢铁侠”(I’m Iron man)。自此,“超级英雄必须苦哈哈地隐藏真实身份”这一古典定律被击得粉碎。


一句台词,标志着属于后千禧世代、属于电影娱乐、属于超级英雄文化的新时代的来临。它年轻、洒脱、洋洋自得又不失人情味,它无所畏惧、力量超群,只会遭遇形式上的挑战和试炼。它要观众少思考、多欢笑,放下一切包袱跟着肾上腺素进入这全面更新版的成人童话。


它无疑带着旧时代的遗迹,但已去除了其所有的重量;仅剩的一点悲情,往往也成了英雄勋章的绶带,起着亮丽点缀的作用。


这一切落实在情节上,就变成了一套屡试不爽的叙事规律:主角遇到重大挫折陷入低落、获得能量重新崛起、领悟内心承接责任,战胜敌人拯救世界,期间穿插着俏皮话、存在感爆低的女主、炫目的特效;前期刻画到无比强大的压轴boss,必须在片尾一败涂地。


这是一个不断滚动、越滚越大的雪球。但这个雪球也终于迎来了不再向前滚动的一天。


在《钢铁侠》第一部上映、漫威电影宇宙初现端倪的2008年,主演小罗伯特·唐尼的片酬仅50万美金,还不到男二号泰伦斯·霍华德的三分之一。到了《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复联4》)拍摄之际,他的片酬已经超过1亿美元。而漫威电影宇宙系列电影总票房已经超过180亿美元。而包括价值连城的“钢铁侠”在内,初代元老“美国队长”、“雷神”、“黑寡妇”、“绿巨人”、“鹰眼”都将随着《复联4》的上映全部从漫威电影宇宙荣休。


史诗般的体面退场是必须的。包括新一代蜘蛛侠、惊奇队长、黑豹在内的新一代英雄需要从此接棒。恰当的交接仪式也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一代年轻人已经习惯了一年接着一年看漫威电影宇宙电影、追看这些老朋友的新故事。要让他们完满告别这些青春和回忆,要使新的一代融入这一“传统”,这部收官大作任重道远。



因此,《复联4》电影的片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小时。电影上映前,人们都在忐忑地等待着。既要收拢整整四个阶段战略营造出的庞大故事线,又要完成这么多高难度任务,似乎是不可能的。


何况在11年里,观众的口味已经被养得越来越刁;爱情、笑料、战斗、特效、俊男美女以至于微妙的卖腐,都在之前的21部电影里被花样翻新地呈现过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漫威电影宇宙业已变成了自己的敌人;独孤求败的结果,是超越自己。


人们在担心,这最后一战会变得盛大但冗长,用力但乏味;众英雄必将从《复联3》结局的死亡中回归,沉重悲剧一定要被拉回大团圆,重回光明和希望。要不然呢? 


结局显示,这些猜想都是对的。但漫威电影宇宙再一次成功了。尽管,这可能会是一次穷途末路式的成功。


剧透警告。


灭霸死了——事实上,他在开场前15分钟就死了。两个小时后,他让人心满意足地又死了一次。通过一套复杂的、漏洞满满的、原理完全不可深究的时空穿越,曾经化成烟尘的英雄们归来了。铺天盖地的(完全是字面意思)英雄们和反派进行了史诗级的大战。


场面异常火爆、过程相当混乱、战略完全没有。然而,who cares。大部分观众在金圈闪烁、全员重现的时候已经眼眶湿润了。


三大元老(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次第退场,人们知道必有一死,而这死亡如约到来时,蓄势待发的眼泪也是如期而至的。一切都可以提前被预料到的,一切也多少有些自我感动成分;而也是因为被预料到了,所以这份伤怀和震动不仅足够仪式化,而且不会过于意外和沉重。


为了完成多线任务,收官之作在细节上费尽心思。通过时间旅行,观众和英雄们一起回顾了多年来的冒险历程。每一次重要战役都能重现,每一处重大遗憾都能得到安慰,每一场分离都得到了弥补的机会。


当然,还有数不清的笑料和彩蛋,几乎都来源于角色自己的“老梗”——比如美国队长的“美国翘臀”,比如雷神的啤酒瘾,比如火箭浣熊锲而不舍地抗议那些萌萌哒外号,以及星爵对老乡村音乐的狂热爱好。


在连续不断的强烈情绪刺激中,观众几乎会忘记这意味着电影在三分之二的时长里并没创造新的情节。主角们一直通过回到过去的重大时间点,换个花样炒陈饭,这是创作者在不可能任务中左右腾挪后找到的唯一路径。在观看时,甚至让人忍不住疑惑,映前映后那些声势浩大的“防剧透”宣言,真的有必要吗? 因为说到底,人们害怕的也正是他们所期待的,所厌倦的也是他们会因之满足的。


但无论如何,这也是最后一次。


11年的沉淀造就了强悍的情感基础,也留下了巨大的理解成本。新一代的观众开始感到吃力。


为什么美国队长只要对着电梯里的一群暴徒说“九头蛇万岁”就可以轻松脱身?


躺在雷神家沙发上那个石头人是谁?


鹰眼和黑寡妇口中的“布达佩斯那次”到底是指什么?


钢铁侠的太太为何也穿上了钢铁侠战甲?


如果没看过《美队2》《雷神3》《复联1》《钢铁侠3》,上述情节都会变成一团迷雾。


甚至,需要了解22部电影情节、几十个人物前史才能看懂的终极大战,也已经开始显得没那么爽了。眼花缭乱之间,观众们连谁是谁都很难认全了。


吃力的不仅是观众。漫威电影宇宙创作者们曾经突出的人物塑造、场面设计和“造梗”能力,在越来越繁重的“历史”压力下显得左支右绌。在《复联4》之前,漫威电影宇宙大费周章、延请奥斯卡影后主演的《惊奇队长》,市场反响冷淡。《复联》系列以及与之相连的《美队》系列、《雷神》系列所创造的群体大战的模式,让之后的单人系列电影处境尴尬——既然个人不过是人海战术的一份子,而单个独撑大局远不如上百个英雄集结共战“爽”,那么情节日趋雷同的单人超级英雄片还有什么看头呢?


无论是《惊奇队长》还是《蜘蛛侠》,都在呈现一个强者模式化的觉醒历程:觉醒能力、领悟责任、打倒反派、肉身成神,无非如此。影评人甚至尖锐地指出,《惊奇队长》几乎只不过是《复联4》的小前传,作用仅在于补充前史和在大战中推出新人物。


同时,通过“复联“成名的演员也在越来越老,越来越贵。曾经极度成功的演员真人捆绑角色策略,越来越成为制作上的包袱。新人的推出变得越来越困难。新蜘蛛侠甚至不得不与钢铁侠进行“捆绑式”出场,以图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获得独立地位——而这又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在迪士尼的漫威宇宙崛起的同时,华纳、环球的相似尝试都惨遭失败。在模仿者还没找到门路的时候,巨头自己也疲态尽显,而它心知肚明。


如今,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的《复联4》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也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成本——光是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导演(1位)、影后(3位)、影帝(2位),数量庞大又极度昂贵的卡司,就让任何竞争者都不堪重负。


在钢铁侠的葬礼上,一代娱乐神话最后一次集体亮相。在不胜唏嘘的同时,我们不禁深深地疑惑,在一切都绚烂盛放又朽烂失效的此时,我们还可以期待什么,下一代又将迎来什么?


不少粉丝会怀着希望指出,这条路还没有走到尽头。


比如,《黑豹》不就在种族细分市场里打出一片天了吗?


你又怎么知道,第一部(据说)没有钢铁侠的《蜘蛛侠》电影就一定会失败?


还有那传说中的黑寡妇单人电影,也许还能在兼顾美艳性感和好莱坞式ME TOO政治正确的同时,杀出一条女性英雄的血路呢?


如果跳出一层一层的粉丝视角和滤镜,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这些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已很难产生重大意义。漫威电影宇宙对观众影响之长、透支之深,已让超级英雄模式在市场上再难翻出水花。无论是在其中加入多少附加元素——无论是女权、种族平权,还是黑暗和深沉(《蝙蝠侠大战超人》)——只要它们不能触及这模式的主线和根基,便只会沦为其点缀。


而在《复联4》之后,观众将再也难以忽略主干、只为点缀买账。换言之,走到尽头的远非漫威,而是整个超级英雄电影类型。


因此这将不仅仅是漫威的危机——对其而言,这不仅连接着数以百亿计的真金白银,不止关乎情怀热血,更关乎存亡生死。这更是我们的娱乐危机。在high过11年之后,人们回过头却只能茫然自问:接下来,我还能high什么?

此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大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