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3月开始,由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台共同策划了一档以“关注传统文化、探寻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手艺·守艺》文化类节目,通过电视表现手法,来传承传统文化。节目录制期间,组委会在全市范围探访了十位传统手工匠人,历经几个月了精心策划和采制。据了解,《手艺·守艺》第一季节目于8日晚上20:25分在遂宁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连续播出。
第四集:《裁云织锦梦 甘守四季情》 ▲《手艺·守艺》第一季第四集:《裁云织锦梦 甘守四季情》 锦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丝织品,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福锦融入了遂宁特有的观音文化,寓意丰富。2009年,遂宁福锦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绵,中国古代最昂贵的丝织物,出现于周朝,有“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之说。遂宁织锦技艺源汉朝,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专属皇室贡品,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遂宁锦样贡品。 陈玉是遂宁织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玉的织锦技艺,基础源至祖传的刺绣技艺,真正引入门的,还是当地毯工人时,去河南学习的手工编织技艺。这两种技艺的融合,成就了陈玉现在的技艺。 遂宁织锦采用传统提花技艺,通过简易木制织机,以经线为底,纬线提花,按照图样,通过道丝耙子、线刀等工具在经纬线之间的穿梭完成编织。 不过在织锦前,丝线色彩的搭配却是很关键,虽然市面上有成品色线卖,可陈玉仍然坚持自己亲自配料染丝,用秤将各种颜料配好,加入水中,待水温适宜,下丝入水,不停手工翻转,大约40分钟后,白色的丝线已经被颜料浸透,陈玉用手将染好的丝线轻轻绞转,然后还是轻轻地将一绞一绞的丝线挂晾在阳光下,通过自然的温度让颜料与丝线更好地融合。 在等待丝线晾干的过程中,陈玉会给马上要编织的作品进行绘样。戴上老花眼镜,在白纸上勾画轮廓、细描纹路,旁人看不明白的弧线、斜划线、波浪线,就是丝线颜色的密码,这仿佛也是陈玉与她编织作品之间的密码,解开它,唯有完成。 陈玉的作品寓意都很美好,再加上遂宁又是观音文化之乡,因此陈玉的织锦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遂宁福锦”。衡量一幅遂宁福锦的价值,最重要的标准就是“道”。所谓“道”,就是指一平方英尺织锦里纬线的打结数量,道数越多,编织工艺的难度越大,对编织者的技术要求也就越高。一张120道的织锦就需要打出14400个八字结。 遂宁福锦还有更精细的300道、400道、600道、1200道这样的作品。一幅高精度的织锦,往往要花费陈玉几年的时间,在时光的长河中,她就这样静默的坐着,耳边只有机架转动的声音,手上的动作不曾停下,让时光与耐性成就一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