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射洪县城东南22公里,涪江之滨的青堤古镇,就是传说中大孝目连的故里。“青堤渡”原名“绮川渡”,梁元帝时更名为“清平渡”,取的是乱后天下清平之意。后至隋灭唐兴,唐王追封目连之母刘氏四娘为“青堤夫人”,从此古镇名才定为“青堤渡”并沿用至今。
大孝目连地狱救母的传说在青堤广为流传。在很久以前,青堤出了两个大户人家,镇东头金宝湾的傅家和镇西渡口边的刘家。傅家祖辈吃斋念佛,积德行善,很受乡里的尊崇,有子名傅相,与镇西的富户刘万筠之女刘氏四娘结婚,生一子名傅萝卜。傅萝卜乃桂枝罗汉转世,是一个大孝子。刘氏四娘在家本来谨遵家规,恪守妇道,吃斋念佛,但因恶徒引诱挑唆,加之其弟威逼,竟然大开斋戒,破五荤,打骂僧道,由此触怒玉帝,暴死花园,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大孝目连为救母亲,于九华山出家,法号“目连”,终成正果。苦求佛祖,前往地狱救母。目连下到地狱后,滚血河、上刀山、下火海、闯十殿、斗厉鬼、演绎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救母故事。佛祖念其大慈大孝,封目连为地藏王菩萨。 青堤现在还有与目连故事传说相应的刘氏四娘墓、目连故里石碑、目连寺等文物古迹及民众生活习俗。由目连救母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创作的目连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早在北宋年间就活跃于勾栏瓦舍之间,素有“中国戏剧活化石”、“戏曲之母”、“南戏之祖”的美称。 正如省上专家张泉弟和四川省川剧研究院原院长王定欧所说“四川射洪的青堤渡被说成是目连祖籍绝非偶然,而是事出有因。”青堤有一批实实在在的有关目连的文物、建筑古籍和传说,青堤乃至射洪、四川及台湾东南沿海一带的信奉佛教的民众,对大孝目连都百般维护和信仰。 青堤现有刘氏四娘青堤之墓,传说是唐朝圣僧目连之母的坟墓,还有大清道光年间的木刻碑,碑文是“妻江古镇集载青堤昔唐圣僧目连故里,迄今茔墓昭然可考,数百年间迹尤未替……”,石碑是大清光绪28年巡查所立“唐圣僧目连故里”,并刻有巡查印,此碑长185公分,宽90公分,厚12公分,边框为浅浮雕,字为凹雕,以及傅家行善积德捐资修建的“会缘桥”、“积善桥”的残桥,刘氏府和刘氏四娘居住的花园寺。 与其相关作品有:有关目连的佛家经文,《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音注目连经本全传》以及肖赛写的有关目连书籍,台湾八千先生写的《大孝目连地获救母宝传》、川剧研究院院长杜建华写的《巴蜀目连文化概论》,遂宁市原文化局长王本杰写的《探秘青堤目连故里》,黄少烽写的《目连故里难述说》,青堤谢德安和税国安编写的《目连故里话目连》。 青堤目连文化现象,解放后受交通的变迁,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沉寂下来了,1987年以来又进入了抢救期,省川剧老前辈谭老师的川戏目连在台湾于92年公演取得了成功,青堤目连故里与传说在谢德安等的搜集整理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青堤又在为争创目连故里与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而努力奋斗。 目连故里与传说历朝历代其佛家精神深入民心。讲求忠、孝、礼、仪精神,刘氏青堤之子大孝目连,表现突出,在佛,在俗广为传诵,已有机地溶进了当地的历史和民众的生活之中,它对中国社会学、文化学、民俗、戏曲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