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遂宁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古镇旅游也逐渐火热起来。在遂宁,说到古镇,人们自然会想到龙凤古镇。其实,遂宁还有很多古镇资源,却养在深闺鲜有人识,比如洋溪古镇、香山古镇、桂花古镇......它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
香山 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四古”
香山黄果树
在射洪县城北端,有一个古老的场镇,其名颇有诗意——香山。 香山镇距离射洪县城近40公里,相对偏远,或许正因如此,该镇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古街、古渡、古寺、古树。 香山老街蜿蜒曲折,长约三百米,最窄处不过两米,两边建筑连成一片,均为青瓦土墙的早期川西风格,临街由粗大的木柱支撑。这条老街虽然没有打造过的那种气派,但一切都是显得那么静,身处其间,人的心神也随之安宁了。 老街像一个洗去铅华的女人,曾经的容颜被岁月雕刻上深深的皱纹,弥漫出苍凉的慈祥。街上虽然还保存着几家古旧的门店,销售一些日用品,但大部分已经废弃,有的甚至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正午时分,雨后的阳光穿过云层,照进窄窄的街道,几位老人走了出来,坐在街边晒太阳拉家常。听其中的一位老人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镇上活跃着一个川剧团,后来搬到了绵阳,即便在今天,这个川剧团每年都会回到镇上演出一次。 “镇上还有一些川剧爱好者,他们偶尔还聚在一起演出。”顺着老人指引的方向,上了石梯,便到了“香山大剧堂”。显然,今天没有人,还好门是开着的,堂子很大,成堆的桌椅看样子可以容两三百人。 老街的尽头便是码头,数十棵苍劲、粗大、枝繁叶茂的伫立在涪江边上,其古雅质朴,呈现出遮天蔽日的气势,漫步其间,可以嗅到泥土与青草的味道。 “这颗黄果树这里,原来有一个杨家祠堂,规模很大,但很多年前就拆除了。”一说起杨家祠,香山镇上了年纪的老人都非常熟悉。 在过去,香山镇是射洪重要的水码头,很繁华,过往的客商船连绵停靠,长度达数公里,非常壮观、热闹。随着社会的发展,码头逐渐失去的自身的优势,慢慢衰落了。 但是,码头旁边山上的香山寺还颇有气势。作为镇内唯一宗教场所,该寺始建于十二世纪初北宋末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会”,有近万人前来朝山拜佛祈求心愿。
洋溪 中西文化在此交织碰撞
洋溪教堂
洋溪镇位于射洪县城东岸,距县城14公里。洋溪镇原名杨桃溪,清朝同治年间有天主教传入这里,开始称“洋溪”。 牅壁宫正门对着楞严山,楞严山形如一条青龙,据说,当年为了不使牅壁宫的大门正对龙背,该屋的主人曾修建了一面两层楼的高墙,但如今,高墙的痕迹已不可寻,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乡村小路。 曾经,射洪境内有两大盐场,一是射洪场,公署设在金华镇,而与蓬溪交界的周边地区被称为射蓬场,它的公署设在洋溪镇。盐业生产、交易、运输以及相关产业为洋溪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与财富,使它迅速成为射洪知名的集镇,思南街便是洋溪镇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思南街一头连接着洋溪镇的正街,另一头连接着洋溪在涪江上的水运码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还有往来的船只。味。
桂花 保留着不少古镇资源
桂花老街
初到船山区桂花镇,正逢赶集的日子,市集人来人往,商贩的吆喝声、买主的砍价声、小孩的打闹声……各种喧闹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而桂花镇的老街兴隆街,则显得有些冷清。 “书院点灯照白塔,猛虎跳埂扑金鸭。 鲢鱼过河须朝上,长江河水灌桂花。”这是桂花镇流传的,关于该镇一些老旧风物的诗话。 这首诗中所言的书院、白塔等建筑,早已随着岁月流逝而不复存在,而“猛虎”“鲢鱼”所指的地名老虎坡、鲢鱼坡均存在并使用至今。“长江河水灌桂花”则是涪江水在桂花形成的一个港湾,这个大而宽缓的港湾,正是成镇的好地点。 桂花镇始建于唐代,有“千年古镇”之称,又因为特殊的区位优势,被誉为“遂州北大门”。桂花还保留不少古镇遗迹,兴隆街是保存最为完好的。 据传,在明嘉靖年间,四川按察司佥事杨瞻为母七十祝寿,过涪江遇涨水,情急下朝故乡向老母跪拜,顺手扯毛草作笔,在定慧山(俗称狮子山)大岩石上挥笔疾书 “福寿康宁”四个大字,作为老母的生日礼物。“清代第一清官”张鹏翮于清康熙八年瞻礼遗迹,重署“福寿康宁”,即今高 1.7米,宽 1.18米楷书“福寿康宁”。 每座乡镇大概都有一座有名头的寺庙,桂花镇也有一座福寿康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