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四川·歌颂中国”首届新人新作表彰展演晚会在成都举行
获奖遂宁女孩一曲清音唱得人神清气爽
“万丈红尘滚滚来呀,看我啊哈哈哈哈,一步一朵一步一朵,一步一朵莲花啊哈哈哈哈开,莲子落地入尘埃,十八层淤泥把我埋,我心自有高洁在,把层层污泥挡身外……”1月19日晚上7点半,四川省川剧院剧场内座无虚席,《说唱四川·歌颂中国》曲艺创作工程暨首届四川曲艺新人新作展演在这里举行。这出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文联联合主办,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中国曲协曲艺杂志社承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以及省内各地市州曲艺家协会协办的演出,聚集了四川省优秀的曲艺表演家。在参演的人群中,一位身材修长、长相俊秀的年轻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我市文化馆的高利红。这位25岁的年轻姑娘,在台上展示了原创的四川清音《莲花开》,用扎实的唱功和到位的表演向观众宣告,四川清音后继有人。她的表演获得了阵阵掌声,在当晚的展演中获得了“优秀曲艺新人”的荣誉称号。
痴迷清音 她不爱流行歌曲爱传统曲艺
清丽脱俗、顾盼生姿,一颦一笑,高利红眼波流转间无不表现出雅致和柔媚。“四川清音的高雅很吸引我,所以我一扎进去后便无法自拔,此生再也离不开。”出生于1990年的高利红从小便能歌善舞,她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长大后能从事自己喜爱的音乐工作。
最开始高利红专攻的是民歌。2013年进入市文化馆工作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我市的曲艺艺术家卢国珍老师,接触到了四川清音。从那以后,她拜卢国珍为师,开始痴迷于清音。“四川清音有几个特点,有‘哈哈腔’,有‘舌弹音’,而且唱词必须是四川方言。”在学习之初,高利红时常将四川话与普通话混淆,“唱着唱着就唱成了普通话,而且有时候一个星期都学不会一首曲调,这让我很着急。”高利红回忆说,学唱一首民歌,一般3天时间就会了,而学唱一首四川清音,她却需要两倍的时间。至今高利红还印象深刻,自己学会的第一首曲目《新娘昨天才过门》,花费了她一周多的时间。
在卢国珍的悉心指导下,高利红逐渐掌握了四川清音的精髓。四川清音最讲究的就是韵味,在学习中,她仔细观察老师卢国珍的一举一动,回到家就自己苦练。付出总会有回报,2015年9月,高利红参与创作并表演的四川清音《莲花开》获得“岳池杯”第三届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金奖。
学习琵琶 90后女孩要“清音到底”
四川清音早在2008年就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四川清音却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学这门曲艺的人越来越少。“懂清音的人,都明白她的魅力所在。所有的传统曲艺都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都是艺术精华。”高利红说,从接触清音之初,自己就深深爱上了它。
四川清音的表现方式多样,可以一人唱,也可以多人唱。可以抱着琵琶弹唱,也可以手拿竹板唱。为了全方位展示四川清音的美,高利红已经开始着手学习琵琶。“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自己能抱着琵琶弹唱。”这位年轻的姑娘早已将传承四川清音的责任看作己任,她说,无论旁人如何看待,此生,自己会一直“清音到底”。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2008年6月7日,四川清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